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监测报告》,再次给“体育课”敲响了警钟

锦莎石 动商研究院
2024-09-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18年8月,教育部《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全国仍有44.3%的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显然,体育课是被语、数、外等文化课挤占了!

 

“严禁挤占体育课,开足上好体育课”是中央7号文件、国办文件、教育部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刚性要求。难道,国家法律法规是儿戏?

 

教育除了“阳光雨露”,更要有“风霜雨雪”。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茁壮的参天大树!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自2015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日前,监测中心发布了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该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看到成绩的同时,监测报告也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曾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的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和76%,31%的小学、83%的初中从来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

 

七年过去了,从这次监测报告众多数据中,我们遗憾的看到这么一段文字:“按照国家规定,小学四年级每周:语文6节、数学5节、体育3节、艺术3节。但这次监测报告发现:语文、数学周课时数偏多,体育、艺术周课时数偏少,如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多于6节的学校占比为72%,数学周课时数多于5节的学校占比为67.2%,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44.3%,艺术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12.9%。

 

这段话,意味着从2011年到2018年,四年级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从56.5%下降到了44.3%,也就是说:七年时间,四年级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仅仅提高了12.2%。


依然有将近一半的学校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下限。(想必,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的学校一定有众多理由——诸如场地设施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等,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责任和担当。)

 


监测报告还指出,学生肥胖比例较高、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


其中,四年级男生肥胖比例为8.5%、女生为5.1%,八年级男生为8.5%、女生为6.2%。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6%(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2017年)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





中央7号文件

 

早在2007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下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高级别的有关青少年体育的文件——中央7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文件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挤占体育课,怎么就屡禁不止呢?

 

缺政策吗?显然不是。

 

“严禁挤占体育课,开足上好体育课,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中央7号文件、国办文件、教育部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刚性要求。

 

缺理念吗?显然也不是。

 

早在1912年的时候,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领先于世界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理念。

 

其实,中央七号文件早就给出过答案——“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

 

监测报告最后的总结也说的很清楚——“当前,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相对缺乏、课业负担偏重等问题”。

 

很明显,体育课(还有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是被语、数、外等文化课挤占了······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我国“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指挥棒下,作为非高考学科来说,因为应试的原因,体育(包括艺术)被视为“副课”、被“边缘化”、被“挤占”是太“正常”不过了。  

 





国家法律法规岂是儿戏?

 

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来说,难道不是应该首先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吗?


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来说,难道自己可以公然违背国家文件要求、不敬畏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吗?“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最便宜的教育,也是最昂贵的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中国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弥漫到了各个角落,应试教育下,我们的教育只看重文化课的分数,从小就对人灌输功利思想。不少教育者只遵从知识、分数的标尺,却忘了思考学校为人的成长应做哪些工作。

 

有人说,“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强调的却仅仅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身体素质,对孩子升学帮不了太大的忙 ;体育所要造就的诸如精神、性格等等,又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啊,只要“乖宝宝”不磕着碰着,牺牲孩子锻炼的时间让他们坐在书桌前学习,占用甚至取消没有“意义”的 “副课”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近,泰国一个山洞里12名男孩和他们的足球教练,被困18天后奇迹生还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


我们知道,灾难面前,光有求生欲望是不够的,还要有求生的体力和意志,如果换成我们那些整天呆在教室、远离体育课、虚胖脆弱的孩子,能做得到吗?


这是泰国媒体上流传的一张漫画:教练盘着腿,把12只小野猪揽在双臂里。没有指责,只有宽容和鼓励。


在中国,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如此宽容理解一个把自己孩子带上“绝路”的老师?带队的体育老师能不被法院宣判“有罪”吗?

 

体育培养的是孩子们实践参与的能力,而不是旁观。像我们这样,孩子们最想动、 最爱玩,最热爱探索的时候 ,剪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体育课想停就停 、想占就占——





那么 ,他们成年之后, 又怎么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超强的探索能力、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呢?

 

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说:“中国大陆接受了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不管在那儿去读书、做研究,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了”。


“因为早年时想象力、创造力被较大程度地修理了;我们不是一个热爱知识、热爱求知、热爱探讨大自然的奥秘,社会生活中的奥秘这样的民族,我们是个热爱文凭的民族,所以与诺贝尔奖无缘”。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工作”······





所以,我们什么都可以放弃,只要学习好就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们必须刷题,因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们必须努力,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学人问:“禅师,你还修行吗?”大珠说:“我修行。”又问:“怎么修呀?”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觉得很奇怪,说:“一切人都是这样,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为什么别人不是修行,而你是在修行呢?”禅师讲:“这是因为他们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睡觉的时候万般思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吃饭就是吃饭,你就安住在吃饭之中;走路就是走路,你就安住在走路之中;睡觉就是睡觉,你就安住在睡觉之中;做事就是做事,你就安住在你的责任与义务之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精彩,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适合就是好。而适合的前提是有选择、可选择。


我们给学生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当下,很多学校俨然已经办成了“盈利机构”、校长变成了“官员”、做学问成了“跑课题”、教授成了“老板”、知识成了“商品”······


真心想知道,到底是应该从转变教育者对于教育的态度入手,还是干脆让那些没有教学成就感的人早点下岗脱离苦海好呢?!






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是钱,还是理想?

 

一部《我不是药神》4天的票房就破了13亿,彻底火了。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知道孩子有病,他就跑了”等扎心的台词,看哭了很多国人······焦虑笼罩下的人们,担心没有钱、担心买不起房,担心得绝症、病不起、死不起······

 

可是,到底要挣多少钱,才算够呢?

 

再说,钱就那么好挣,说挣就挣的来的吗?为了钱、为了利益,就可以象《我不是药神》里面假药贩张长林一样,没有是非观、穷尽所有手段吗?


我们是不是真的会像段子手说的那样:

  • 卖“假疫苗”的,很可能吃的就是毒大米;

  • 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去火锅店吃火锅,结果吃的是地沟油;

  • 火锅店的老板为孩子买到的奶粉,结果被添加了三聚氰胺,

  • 奶粉厂的老板被狗咬了之后,打的是“假疫苗”

    ……



到头来,每个“受害者”可能就是“害人者”、每个人可能都是“始作俑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无路可逃”!······

 

其实,正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象古罗马、春秋战国时候的贵族那样,过诗、书、礼、乐、御、射,修辞学、体育、音乐这种生活;德国人就率先进入到这儿,玩的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到你家,到我家,都是自娱这些东西。

 


关键,还是制度设计。


就像“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一样,既有公民素质不佳的因素,也有规则不完善的原因,实则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根源,还是教育问题。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自成汪洋大海的人;好好爱自己,爱独一无二的自己、爱平凡的自己、爱普通的自己;保持初心,保有一颗善良的心”。



推荐阅读

1.【学校体育】传说中的“中央7号文件”,是个啥文件?

2.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3.教育厅厅长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中国学校体育】不从高考顶层设计入手,学校体育永远举步维艰!

5.这么判决,校园足球还怎么玩?

6.4233篇学校体育论文,似乎很难解决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下降”两大现实问题

7.【教师节】体育老师,您真好看!--------谨以此文献给全国40万体育老师

8.体育老师,咱们能不能再自信一些?!

9.挤占体育课,怎么就屡禁不止呢?

10.苏州大学张宏成教授:强化学校体育,体育老师担当何责?



编辑 | 刘晓丽  图源|网络


微信ID:dogshangyjzx

投稿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动商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